首页 > 育儿

每一个孩子都是贾晓玲,有一种母爱叫李焕英

小猫咪 育儿 2024-01-23母爱   孩子   言行   生气   批评   情绪   爸爸   父母   表情   期待   努力   能力   妈妈   可爱   快乐   贾晓玲   李焕英

大家新年好!春节假期后的第一次父母课堂提前与爸爸妈妈们见面啦!


在刚刚过去的几天里,我们收到很多爸爸妈妈的热议,说看了我们种草的贺岁电影《你好,李焕英》被深深地感动了,太好哭了,也太欢乐了。


截至昨天,《你好,李焕英》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五名,累计票房40.52亿元,好评如潮!无数宝爸宝妈在欢笑和泪水中,感悟着母爱,体会着为人子女、为人父母的深切情感。


所以,金宝贝作为电影《你好,李焕英》早教行业独家合作伙伴,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下这部电影的“亲子内核”。愿我们为母爱感动之余,也能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孩子。


前方无剧透,请放心阅读

本期嘉宾:金宝贝育儿天团王牌专家Eleven老师


一、我能让父母高兴吗?我是可爱的吗?


“我当你一回女儿,连让你高兴一次都没做到。”

“如果我妈当年不生我,会比现在过得幸福吧。”



这两句台词直戳人心,很多宝爸宝妈告诉我们:


想起自己曾经考试没考好的时候、被父母批评的时候,甚至日常琐事处处都觉得自己不能让父母满意,自己总是犯错 → 觉得自己不够好、总会让父母生气 → 内心深处埋藏着对父母的“愧疚”。


也想起现在自己为人父母,有时控制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、批评和惩罚孩子时,孩子的委屈大哭、伤心害怕甚至迎合讨好自己的画面 → 很心酸,也有点后悔。


要知道,孩子对父母的情绪,天然地敏感。孩子天生就具备“情绪共情能力”


情绪共情:

一套人类天生就有的婴儿期开始发展的情绪模仿系统(emotional contagion system)。就是与他人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(I feel what you feel),在观察到别人的动作、面部表情、语言时,镜像神经元会活跃起来,在大脑中模仿对方的表情,并因此给自己创造相同的情感体验,俗称“被对方情绪所感染”。镜像神经元活跃程度越高的人通常情绪共情能力也越强。



也就是说,孩子天生具备感同身受的能力,就像有些孩子去打预防针,看到别的孩子被针刺、大哭的画面时,自己也开始哭了,本能地要逃离回避。


那么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,当我们表情严肃、愁眉苦脸、大吼大叫、甚至愤怒打骂孩子时,孩子能够强烈感受到我们的表情、语气,他们会感到紧张、害怕、伤心和痛苦。


更要命的是,他们会认为:

“爸爸妈妈这么生气,这么不高兴,都是因为我!”


“是我让他们不高兴,是他们不喜欢我,不爱我了!”


6岁之前的孩子,会把父母的生气和批评,看作是对他整个人的否定!他们的安全感很容易破碎,他们会:

  • 把“爸妈高兴”等同于“爸妈爱我”;
  • 把“爸妈不高兴”等同于“爸妈不爱我了”。


“妈妈不高兴了,妈妈很生气,妈妈批评我,我不好,妈妈不爱我了……”


他们分不清,父母是因为自己说的话不高兴?还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高兴?他们只会觉得:“是我,我又让我妈不高兴了!”这就是孩子对父母产生“愧疚”的雏形。


因此,在金宝贝父母课堂的#人格发展#这个主题里,我们会告诉父母:批评孩子的时候,一定要把“人”和“言行”分开。


1

不要把孩子的言行不当,上升到“你这个孩子就是……你这个人就是……”

“你怎么又把裤子弄脏了?你这个孩子就是不让人省心!”


“你答应过看五分钟就关电视的,这样就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孩子!”


“如果再不收拾玩具,就不理你了,没人喜欢邋里邋遢的孩子!”


这样的上纲上线,对6岁之前的孩子杀伤力是很强的,会让孩子变得不自信、又隐隐想要讨好父母,因为孩子天然地依赖父母,害怕被父母讨厌,恐惧被父母抛弃。不要为了驱使孩子,而用力过猛,不要上升到“你这个人”的层面,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讲,儿童不等于他的言行,因为儿童的言行是可以改善的,是随着时间在发展的,是会随着环境调整的。



2

可以批评孩子的“言行”,但要接纳孩子这个人(包括他的情绪和愿望)。

“妈妈爱你,但你对我说的这句话很不礼貌,你可以说……”


“妈妈爱你,但你把水洒得到处都是很容易滑倒别人,你可以……”


“你可以生气,但不能在这里满地打滚,影响别人。”


“你可以不高兴,但不能说坏妈妈,这个词我不能接受。”


“你可以这么想,但不可以这么做。”


“你可以生气,但不能打人。”


并在孩子6岁之前,在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逐渐提高的时候,告诉孩子:

“爸爸妈妈每次批评你,针对的是你的言行,不是你这个人,你这个人,爸爸妈妈永远爱你,你就是我们最可爱的宝贝!”


当然在日常,要经常肯定孩子,具体地表扬孩子,让他确认:我就是可爱的,是给爸爸妈妈和整个家庭带来开心和希望的宝贝。


“我来你高兴吗?”

“我高兴啊!”

“我能让你更高兴。”



孩子是多么希望因为他/她,父母是高兴的啊!


让我们陪你,一起做情绪平和、时常开心的父母!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在批评孩子的时候,把握好分寸,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,我们相信他们。


二、我能让父母满意吗?我是有价值的吗?


“我以后肯定有出息。”

“那肯定的。”

“那你得等我。”



“你就生了个女儿啊,好看是最基本的,还听话优秀,一个月工资八万。”

“我未来的女儿啊,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。”



第二个“亲子内核”就是孩子总会下意识地想要去满足父母的期待。


“取悦”父母是孩子的天性,有的父母能被一个拥抱取悦,有的父母能被一张奖状取悦,有的父母只有孩子“有出息”“出人头地”“功成名就”才能被取悦。还有的父母,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取悦。


孩子最开始会加倍努力取悦父母,如果他们足够幸运,在自我的优势上努力下去,获得了成功,他们一定会非常期待父母能看到,能和他们共享成功,终于满足了父母的期待,也满足了自己对自己的期待。



但有些孩子会发现无论如何努力,父母都难以取悦;或父母要求越来越高,取悦父母越来越难的时候,那些期待,就会伴随着他们想象中嫌弃的眼神,失望的表情,一同被冷藏,他们很有可能索性不再取悦,而放弃学习和成长。


弗洛姆说,通过努力换回的爱,往往使人生疑。这种爱往往会让我们痛苦的感到:我之所以被人爱,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,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——归根结底,我是不被人爱的,而是被人需要而已。


希望更多的父母思考这个问题:

如何平衡自己对孩子的期待?

当孩子暂时还达不到我们的期待时,要及时告诉孩子:“没关系,这些都比不过你的健康和快乐。”


“原来,妈妈比我想象的更爱我……”


“没有什么比我的健康、快乐更重要。”


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感受到这样真切地被爱,如他所是。

希望每个孩子都从心底里确信:我是可爱的,我是有价值的。


就像金宝贝的教育理念“ Follow kids’ lead”,跟随孩子的步伐,爱ta,懂ta,成就ta。


“打我有记忆起,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。所以我总忘记,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。”


“她不仅仅是我的妈妈,她还是她自己。”



每一个孩子都是贾晓玲,深深地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;有一种母爱叫做李焕英,默默地付出努力地成就孩子。


让我们陪你一起,爱孩子,成就ta。

让我们陪你一起,除了妈妈,还做自己。

相关阅读:

  • 母爱只剩回忆(三)教育孩子
  • 育儿好书推荐:《很高兴,能陪你一起长大》
  • 宝宝乳糖不耐受,迪思莱特乳糖酶,母爱传承,关注宝宝健康所
  • 只有姥姥知道许敏下跪借钱,面对姚策对许敏的怨,姥姥后悔
  • 压迫式母爱:成年后跟母亲一对一较量,儿子完败
    •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
    • 声明:这就到-知道你所不知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做权威认证,如若验证其真实性,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。